✓ 什麼是敵性證人?
審判實務上之證人大抵分成兩種,一為可預見對我方有利之友性證人,一為可預見對我方不利之敵性證人。在刑事審判中,以被告立場而言,常見的敵性證人有被害人、被害人親友及同事等,敵性證人經常是由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傳喚到庭行主詰問,檢察官主詰問後再由被告之律師行反詰問。在主詰問時,有經驗的檢察官會以時間為主軸,設定諸多開放性問題來讓敵性證人鋪陳關於犯罪事實諸多具體情節,證人如在檢察官之引導下,把過程描述越具體就越能影響法院心證,有時檢察官甚至會故意違反主詰問原則上不能誘導詰問之規定,偷渡一些誘導性之封閉問題,這時被告之律師必須要能及時察覺而向法院提出異議。
✓ 善用誘導問題突顯敵性證人證詞的不可信
在檢察官的刻意引導下,可想而知於主詰問完畢後,敵性證人已作出許多不利被告之證詞,這時後被告之律師就必須在反詰問時就敵性證人之不利證詞加以擊破,以動搖法院心證。要做到這點,確立反詰問標的是必須的,無論是針對證人關於案情時間、地點、人、工具、手法等等切入,最終目的即在打擊證詞的可信性。由於反詰問允許誘導詰問,故提出諸多誘導性問題來讓證人作出前、後矛盾、模稜兩可,或與其他證人之證詞不一致的證詞,是反詰問中重要之方式,封閉性越強之誘導詰問越能預見證人之回答,也越能掌控證人。
另外,詰問前對於案情所有資料,包含過程時序、地點、人物、所有供述和非供述證據都應詳細掌握並記在腦中,再從中找出可於反詰問中,或是反詰問後之辯論程序中,用以彈劾敵性證人證詞之素材,諸如其他證人之證詞、鑑定報告、勘驗筆錄等等。而其中具客觀性之非供述證據這樣的素材,對於敵性證人彈劾的效果最佳。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By Voltaire, French Author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是我願意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法國哲學家 伏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