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病重、行動不便的時期,哲生萬萬沒想到家中竟悄然發生重大變故。直到父親過世辦理遺產時,他才驚覺名下應有的房產,竟早已在父親生前被哥哥過戶到自己名下。深入追查後,哲生發現哥哥是在父親病重期間,趁父親無力處理事務時,私自拿走了父親的身分證、印章與房屋權狀,甚至偽造授權書與買賣契約,將這筆「假買賣」包裝成合法交易,完成房屋過戶。表面上是買賣,實則是「假買賣、真贈與」。這是實務上常見的遺產糾紛,時常會有民眾來委託處理這類案件。
刑事責任部分,依照手段不同可能構成竊盜罪、偽造文書罪、竊占罪等
在刑事方面,哥哥可能觸犯了親屬間竊盜罪(偷拿證件)、偽造文書罪(偽造虛假買賣契約、虛假授權書)、竊佔罪(將房子過戶為己有)等。而如果代書明知這是假交易也配合辦理,可能會變成共犯或幫助犯。
民事責任部分,可主張過戶無效
在民事方面,哲生可以主張這筆買賣無效,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過戶登記。只要成功,房子就會重新回到父親的遺產範圍內,哲生就能依法主張其應有的繼承份額。
在法庭中依照個案案情和訴訟進行的變化,聲請調查必要的證據是勝訴關鍵
然而,想在這類案件中勝訴,證據的調查極為關鍵。哲生應儘速申請法院或地檢署調閱過戶登記的相關資料,包括買賣契約、授權書、印鑑證明等文件,必要時可指定單位做筆跡鑑定。此外,亦可申請法院傳喚證人,進行交互詰問,確認父親生前是否知情或同意該筆交易,藉由種種調查證據的方式,就可提高法院採信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勝訴機會。
在實務上,這類「假買賣真贈與」的手法,常發生在家人之間對財產繼承有私心者,趁長輩重病或行動不便時暗中操作,尤以不動產為最常見。受害者往往在喪親後才察覺異常,若未及早處理,錯失訴訟時效,將難以挽回財產損失。